&esp;&esp;自清哑来到奉州,发现灾情比她想象的更为严重。
&esp;&esp;奉州去年就经历过一次干旱,百姓勒紧腰带加上官府赈灾,好容易挺过来了。今年开春下了两场雨,人们以为年景好了,结果从那以后再也没下过雨。这一年干旱下来,庄稼地都成了荒地。清哑等人一路走来,大地上除了一些干巴巴的树木,连枯草都没有。
&esp;&esp;奉州百姓逃荒去外地的不知多少。
&esp;&esp;好在,十一月中旬下雪了。
&esp;&esp;接连两场大雪,给了人们无限希望。
&esp;&esp;这片土地上的植物也孕育着无限希望。
&esp;&esp;方家这片梅林不等春日来临就首先复苏——开起花儿来!雪夜的梅林幽静、暗香浮动,在雪光映衬下,枝头梅花清丽无双。虽然比起京城有些迟,可花儿们依旧展开了,小心翼翼的,带着大难不死的喜悦,越冷越鲜艳,香气沁人心脾。
&esp;&esp;外面嘈杂的喊杀声衬得这梅园格外像片净土。
&esp;&esp;到近前,细妹叫院门,只有两个婆子在门房值守。
&esp;&esp;一婆子过来开门,细妹严肃问:“这边没有动静吧?”
&esp;&esp;那婆子忙殷切地笑道:“没有。这边还算安宁。真有人来,也是从前边来。殷奶奶,怎么这时候过来了?前面没事了?”
&esp;&esp;她心里疑惑,听声儿前面还闹的很呢。
&esp;&esp;细妹道:“大奶奶让我带她们来这边守着。”
&esp;&esp;又问:“后边屋子几个人上夜?”
&esp;&esp;另一婆子道:“两个。我去叫她们过来回话?”
&esp;&esp;细妹忙道:“不用。”一面引清哑进来。
&esp;&esp;她并不想惊动太多人,更不想让人知道清哑来了这边。
&esp;&esp;两个婆子也没疑心,赔笑看着众人往上房去了。
&esp;&esp;清哑和盼弟穿着寻常衣裳,她们也没认出来。
&esp;&esp;几人进去,清哑自入了东边她和方初常住的屋子,和盼弟在临窗炕上坐了。炕是热的,屋里也非常暖和。因梅花开了,她和方初白天是没空赏花的,便晚上过来睡,就怕错过花期,是以地热和炕都烧起来了,一应坐卧铺盖等也都安置齐全。
&esp;&esp;细妹先点了灯,等清哑坐定,就灭了烛火。
&esp;&esp;她低声道:“大奶奶和姨奶奶歇会儿吧。”
&esp;&esp;有了灯火会引人注意,所以她熄了灯,然后出去了,和青竹将前后暗中检查了一遍,见无异样,才回来守在清哑室外。
&esp;&esp;清哑默默地靠在引枕上闭目歇息,一面沉思。
&esp;&esp;这次灾民暴动,起因还是赈灾。
&esp;&esp;募集了那么多银子,赈灾依然艰难。
&esp;&esp;这听起来有些不可置信,但这是事实。
&esp;&esp;因为方初那个商业赈灾计划,在朝廷和锦商们全力运作下,各地商贾纷纷启动,运了许多粮食来奉州;朝廷也接连拨了赈灾款、开军用储备粮仓救急,但奉州各地还是饿殍遍野。
&esp;&esp;大雪给了人希望,也让许多灾民绝望。
&esp;&esp;今冬的大雪,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esp;&esp;贪官,在这雪上加霜。
&esp;&esp;古往今来,任哪一个朝代都不缺贪官,也斩杀不净。他们无处不在、贪污的手段层出不穷,地皮都能刮三层。
&esp;&esp;奉州大灾,奉州一地的官员原本最艰难,没有政绩,没有油水可捞,后来这灾害成为他们聚敛财富的借口和手段,源源不断的银子从上面拨下来了,粮食也来了,富商也来了……
&esp;&esp;有个成语叫“阳奉阴违”。
&esp;&esp;顺昌帝再爱民,接二连三的圣旨下来后,也被执行得变了样。当然,官府表面功夫做得还是很好的,只是百姓得不到实惠。
&esp;&esp;方家等富商倒是切实在赈灾,运来的粮食都发放到灾民手上。随同粮食一齐发给他们的,还有一份文书。方家执事人告诉他们:只要她们家里有善于纺织的女子,凭此文书到方家作坊做工,不但管吃用,来年还能领到一份口粮并春耕的种粮,还有机会成为方家的长期雇工,将来养家糊口都不成问题。
&esp;&esp;这便是以工代赈。
&esp;&esp;若有人贪便宜,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