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授学子,实则是思索救国之道,思考如何能解决我大周江河日下之危机。处于纷乱朝堂之上,反不知症结所在。正所谓‘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远离朝堂之后,方某才慢慢的明白了问题所在,脑海中也形成了一些对策……”
&esp;&esp;“……是的,那对策便是,积弊需变,而且要痛下决心,有烈士断腕之心,方可消弭积弊。要有伤筋动骨的心思,方可拨乱反正,将一切重上正轨。要中兴我大周盛世,必须破而后立,不可因循,不可瞻前顾后。那便是要进行一次从头到脚的大变革。幸运的是,方某的想法得到了正肃兄的应和,能觅到正肃兄这个志同道合之人,方某此生无憾。方某和正肃兄宛如伯牙子期相遇,颇有知己知音之感。更重要的是,皇上登基之后也立志改变目前国力衰微江河日下之况。上立志于此,才有了改变现状的可能。皇上殷勤关爱,垂询对策。我等畅所欲言,相谈甚笃,方某这才应正肃兄之约入京为官,发动变法之事。”
&esp;&esp;“……可以这么说,入京变法这近三年来,是方某这一生过得最为痛苦的三年。这三年,可谓耗费了方某毕生之精力,经受了方某从未经受过的煎熬
&esp;&esp;和折磨。方某每自揽镜自顾,看着自己一天天从黑发变成白头,从康健变成衰微。从当初健步如飞穿行山野之间的黑发健体之人,变成了一个齿危发秃,垂垂老暮之人。这三年,在方某而言不啻为三十年之久。但实际上,身体上的煎熬算不得什么,每日三更方息,五更便起的辛劳也算不得什么,最让我煎熬的其实是内心之中。变法之事从一开始便阻力重重,各方攻讦不休,指谪如潮。这种压力,才是方某和严大人所面临的压力。方某不敢说没有动摇,曾几何时,也曾想过挂冠而去,不涉此纷扰之事,笑傲山野之间,过自由自在的日子。然少年时报国之志,天下黎明百姓之苦,江山社稷之危,我又怎能无视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又怎能实现?所以无数次的煎熬之中,方某还是坚持了下来。直到今日,方某决定命赴黄泉之时,还是没有为当初的选择而后悔。那是方某毕生想做的事情,无怨无悔,无悔无怨!”
&esp;&esp;“……变法之事不能说毫无瑕疵,事实上变法确实带来了巨大的纷扰和一些弊端。但此乃意料之中的事情,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自古变法之难,难就难在破陈立新之时必有人出来反对,因为伤筋动骨,侵犯了有些人的利益。但站在江山社稷的角度,这些都不足为患。变法的目的乃是‘富国强兵’,只要这个目的达成,付出任何的代价都是值得的。这些都是我们决定变法便在预料之中的事情。但没想到的是,这些纷扰确实阻挠了新法的推行,甚至愈演愈烈,不可收拾。针对方某和严大人的攻讦一直不断,这些其实我们也不以为意。但皇上对此可能没有心理准备。别有用心之人将各种罪责归于变法之事上,让人不胜愤慨。所以方某才说了那三不足之言,本意乃针对变法之事,而非冒犯皇上之言。倘若有人要问,方某后不后悔说出那样的言论来?方某可以在此明言,方某绝不后悔。那本就是方某心中之言。方某痛心的不是这言论导致的攻讦和后果,让方某心寒的是,在此之前,皇上变法之心便已然不坚。倘若一开始便无决绝之志,变法如何能成?变法绝非是一时之兴起,绝非是言语上的震耳发聩,更需要的是信任,是理解其本质,理解所有作为的目的。一旦生出疑窦,便为人所乘,变法便难以为继了。”
&esp;&esp;“方某熟读史书,自知古来变法者从无善终者。战国时吴起变法,结果车裂于市。秦商君变法,带来大秦一统天下之局,亦不免被车裂于市。屈原楚国变法,最终投江而没。汉晁错变法,晁错死。王莽政改,王莽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无论成功者与不成功者,都难逃一死之厄运。何者?无非是动了一些人的利益罢了。方某这严大人自决定变法之事,便已经考虑的清清楚楚,便已经决定不惜一己之身,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我二人唯一所想的便是要达成‘富国强兵’之愿,让我大周重新中兴,万世绵延。让政和清明,让百姓安居乐业。让我大周成为当今世上最为强大富庶之国。只要能达成这样的目的,死又如何?只可惜的是,我二人终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身陷囹圄之时我们便明白,这一切都已经离我们而去,我们的宏愿无法实现了。新法被废,我二人的心血付诸东流,我二人既为变法而来,如今又有什么理由而立足于这世间?宵小之辈的攻讦对我们而言根本不算什么,我们可以笑着面对,不屑一顾。但变法之事的终结,便是我们生命的终结。所以,方某选择一死以谢天下,一死以明心志。倘我大周变法必须要有人流血送命,方某和严大人便为天下之先,为变法流尽热血。此为方某和严大人愿意命赴黄泉的本意。旁人无需多加揣测。……”
&esp;&esp;“冰云吾妻,浣秋我儿,原谅我此举。我知道你们会很伤心难过,但人终有一死。今日不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终不免有此离别。你们也莫要怨恨我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