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乡村按期把东西交纳上来,然后根据上交份额退一些“回扣”给那些村长、乡长便足以让他们感恩戴德,如果外甥孙执意还要多给一些好处给那些基层人员,可以通过卫衙门下文书指定一些具有油水的差事让这些基层人员去办,那样他们就可以从中捞取好处,不必再由皇军这边给发什么薪水。
&esp;&esp;这样一能省事,二能省钱,不好么?
&esp;&esp;这个思路倒不是郭七癞子自个想的,而是手下人员告诉他的,也是中国几千年来一惯的治理套路。
&esp;&esp;魏公公当然不会听郭七癞子的话,他对他这位七舅姥爷那是又爱又恨。
&esp;&esp;爱的是若没有七舅姥爷当年的大包大揽和大吹牛皮,他魏家军也不会一下就招进上千家乡子弟来,从而奠定了今日皇军的基础。
&esp;&esp;恨的是郭七癞子的思想跟不上时代,脑子里依旧是从前老派的一套,军事指挥能力也是差的一塌糊涂。
&esp;&esp;要不是还指着这老小子替自己稳住当年那一票拉人头产生的千户、百户、总旗们,将台湾警备师团给自己扩充壮大,走上正规化,魏公公早就让这老小子提前退休了。
&esp;&esp;不冲别的,就冲“二呆子”,公公也得恨啊?
&esp;&esp;苟富贵,勿相忘,这理没错。
&esp;&esp;但陈大王可是把他老兄弟给宰了的。
&esp;&esp;这么一比,公公心多好?
&esp;&esp;当年潘寡妇那么坑他,他老人家也不过是请弟兄们嫖了她一百次而矣,没要人命。
&esp;&esp;对郭七癞子,公公那真是仁至义尽,任谁也挑不出理来。
&esp;&esp;当然,有鉴于台湾警备师团的中高层将领大多是肃宁出来的,政工军事能力都欠佳,所以魏公公要求蒋西凤必须将参谋优秀人员派至警备师团,使得警备师团能有一支优秀的参谋队伍。
&esp;&esp;据蒋西凤说,现警备师团的参谋人员已经发挥巨大作用,如正在台南部署的“滚桶三层封锁战术”,就是由一名叫石大原的年轻参谋提出的。
&esp;&esp;公公指示——“对年轻人要用,对年轻人中的优秀者要大用,要放开手脚让他们做事,不要弄什么条条框框。”
&esp;&esp;在这一精神指示下,台湾警备师团的年轻参谋们已然成为师团一股清流,极具有力量的清流。
&esp;&esp;“对外治理新思维”在台湾的有效落实,使得台湾政权得到巩固,也使得大量台湾百姓服役参加皇军,不但补充了皇军的兵力,还分化了当地人,使得他们没有能力聚集起来反抗。
&esp;&esp;新思维政策实际是建立在魏公公于万历四十五年六月在《皇明日报》发表的《如何有效落实陛下开海大政》文章之上。
&esp;&esp;在这篇长达五千余字的文章中,魏公公首次提出帝国应将实际控制版图之外的土地交给愿意对外开拓的臣民手中,让他们为帝国守边的同时积极对外再开拓。
&esp;&esp;这个臣民无论勋贵、官僚、平民,哪怕流民、罪犯,只要有志于皇明海事开拓事业,任何人都可以得到皇军的大力支持和保护。
&esp;&esp;魏公公认为,在足够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获得新领地,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财源,帝国的臣民们一定会以极高昂的信心和积极性投身海事大业。
&esp;&esp;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国内土地兼并、天灾导致粮食减产的大问题,还能促进商品流通,提高国库收入。
&esp;&esp;魏公公写道允许对外开拓臣民组建私军,允许他们建立城池堡垒,允许他们开拓农田矿场,在税收上给予最他们最大的优惠,将极大提高帝国边境的安全。
&esp;&esp;这一政策一旦能够全面性推广,也将极大提高皇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探明外部敌人的虚实和地理环境,从而能够料敌先机,制敌于国门之外。
&esp;&esp;除此之外,文章中魏公公还鼓励通婚。
&esp;&esp;“对非帝国臣民的异族,我们要尽可能的融合他们,可以采用通婚这一办法渗透他们的族群,瓦解他们的族群。
&esp;&esp;当然,这种融合必须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以汉为主,否则,便不是我们融合人家,而是被人家融合我们了。
&esp;&esp;胡化汉,是为汉;
&esp;&esp;汉化胡,是为胡。
&esp;&esp;现实条件下,能够大规模和当地原住民融合的只有皇军官兵了。
&esp;&esp;皇军官兵来源复杂,除少部分主动投身军旅的有志青年外,大多是因各种原因,甚至是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