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冯巧儿最恨算计王妃的人了,闻言咬牙:“赏他一顿鞭子。”
&esp;&esp;太子果真让人拿了鞭子,把三爷抽得鬼哭狼嚎。
&esp;&esp;三爷身边的人不敢拦,忙跑去通知荣妃。荣妃一听就急了,可她是后妃去不了毓庆宫,又派人禀明皇上。
&esp;&esp;康熙闻言一个头两个大,派人把太子和老三叫来问话。太子理由充分,他打老三是因为对方闯宫。
&esp;&esp;太子是储君,可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想见储君要先求,他有时间才见,没时间不见。
&esp;&esp;“老三醉酒闹事,带人闯宫,儿臣拦他不住,只能用鞭子。”
&esp;&esp;听过太子的分辩,康熙又问老三。老三自然不敢说是去捉奸,不然罪过更大,只得佯装疼晕过去,算是默认了太子的话。
&esp;&esp;当时老四也在,康熙想问他,却发现老四比老三还晕,便挥挥手,将此事作罢。
&esp;&esp;等宫宴散去,康熙叫了乾清宫过去送菜的人问话,得知来龙去脉,气得心口疼。
&esp;&esp;老四为了推广高产粮食,整日奔波,老四媳妇也没闲着,全程参与育种和试种,可以称得上鞠躬尽瘁。
&esp;&esp;老三帮不上忙也就算了,还一门心思算计老四,想让老四两口子死而后已。
&esp;&esp;委实可恨!
&esp;&esp;康熙越想越气,索性停了老三在礼部的差事,让他在宫里读书反省。
&esp;&esp;这个惩罚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esp;&esp;三爷被太子一顿鞭打,打得遍体鳞伤,本来也要停职养病,可皇上却说让他读书反省。
&esp;&esp;要知道,三爷在朝站班,早过了读书的年纪。
&esp;&esp;现在还在南庑房读书的,都是些小阿哥,比如九阿哥、十阿哥、十二阿哥。
&esp;&esp;七阿哥年纪到了,已经在准备上朝站班,正式办差。八阿哥因为课业突出,虽然没到年纪,也被破例允许站班听政。
&esp;&esp;三阿哥一把年纪,如何有脸再回南庑房读书。
&esp;&esp;这还不是最让三阿哥难堪的,最让他难堪的是,他本身的优势便是读书出色,文章锦绣。
&esp;&esp;如今回炉重造,等于全盘否定了他的优势。
&esp;&esp;办差办不好,读书也读不好,干啥啥不成。
&esp;&esp;“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的人早晚要栽跟头。”明珠如此评价三阿哥。
&esp;&esp;大阿哥虽然鲁莽,胜在足够听话,不会仗着自己有点小聪明搞砸他的计划。
&esp;&esp;比三阿哥好控制,容易成事。
&esp;&esp;再加上惠妃是他的亲侄女,大阿哥身上有一半叶赫那拉氏的血脉,血浓于水,总比外人可靠。
&esp;&esp;太子能文能武,心机手腕都不差,奈何人太疯,就像一匹野马。索额图想控制都控制不住,经常被踢到体无完肤。有太子做对照组,更显出大阿哥听话的好处来了。
&esp;&esp;除了太子,几个大皇子中,雍郡王也是个好的。资质比太子不差,却比太子沉得住气,做事稳妥。
&esp;&esp;可就是过于沉得住气,就像一眼深潭,让人看不透。
&esp;&esp;相比小聪明,和野马,还是深潭更令人忌惮。
&esp;&esp;思来想去,明珠决定继续在大阿哥身边下注,不换人了。
&esp;&esp;“把柄无用,当然要丢出去。”三爷算计姜舒月,其心可诛,怎么可能只是丢了差事便能了结,四爷想把李氏作为把柄扔出去,直接将三爷踩进泥里。
&esp;&esp;李氏有外心,尽管四爷没有收用,眼睛里也揉不进沙子。当初留下她,不过是作为三爷的把柄握在手里,让对方投鼠忌器。
&esp;&esp;谁知三爷只老实了一段时间,又闹腾起来,还想“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给四爷戴绿帽子。
&esp;&esp;这事四爷忍不了,也不想忍。
&esp;&esp;姜舒月救下李氏的初衷与四爷不一样,她觉得李氏做错了事合该受罚,但罪不至死。
&esp;&esp;不应该成为夺嫡的牺牲品。
&esp;&esp;所谓把柄,不过是既成事实,四爷接受了,姜舒月也默认。
&esp;&esp;哪知道三爷顶风作死,又将李氏牵扯出来。
&esp;&esp;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