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孝节军兵变成功,击败了数量远远多于他们的神策军,那么这支军队就已经是官兵了。说他们不是“官兵”的人,都会被他们砍死!
无论是谁,在兵变中站到他们对面的,都会自然而然的成为“强盗”。
换言之,如果没有“强盗”,那么“官兵”的人设,就立不住了,朝廷总不能公开说银枪孝节军是强盗吧?
一个旗帜鲜明,立场冲突的叙事里面,怎么能没有坏人呢?
所以,朝廷里面就必须得有一个够分量的人,扛下所有的黑锅,去当这个坏人。
这个人要么是皇帝,要么是右相。
总不能让基哥背锅吧?所以“坏人”就只能是李适之了。
这位前任右相至今看不透这一点,有此下场并不让人意外。
反倒是方重勇这个小年轻,从兵变到勤王,转换得异常丝滑,可谓是收放自如,举重若轻。
令人刮目相看。
此子才是深不可测啊!李适之这样的老人,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高力士心中默默点评了一番,此刻看向李适之的眼神,充满了怜悯。
“居然是这样……居然,这样的,可笑,可笑。”
李适之一边摇头叹息,一边后退,忽然朝着监牢的墙上猛撞了上去。
复盘兼求票
在复盘前,我必须解释一个概念,那就是“天宝杀局”。
如果不能理解这个概念,就没法理解我的写作意图,简而言之,剧情的主线走向就没法把握了。
只要是盛唐历史文,就避不开“天宝杀局”。所谓杀局,不仅是环境对主角的杀局,而且还是对于作者掌控剧情的杀局。
天宝政治脉络的核心,是以基哥、李林甫、杨玉环、杨国忠、安禄山和李亨这六个人串起来的,就好像是玩棒子老虎鸡一样,彼此之间有某些制衡关系。
但凡多加进去一个小变量,都会导致无法预知的恐怖结果。当然了,这里说的“恐怖”,是说主线剧情脱离作者掌控的恶果。
类似历史文车载斗量,就不举例了,懂的都懂。
这个天宝杀局的政治脉络,是令人窒息的。
无论是谁,哪怕他有天大的本事,在这个格局里面,也发挥不出实力来。
而对于写书的作者来说,这个政治脉络,无异于捆住手脚跟人打架。
那是不可能打得赢的。
如果主角出身官僚或者官宦之家,那就只能老老实实当舔狗,给李林甫和杨国忠提鞋子,然后不得不去站队,进入这个杀局里面搏命。
结局不可能比杨国忠更好。
如果主角出身草莽,那就只有去边镇投靠安禄山。但凡你去别的藩镇,很可能都活不到安史之乱,更别提平叛了。
王忠嗣都寄了,你不能说自己比王忠嗣更厉害,关系更硬吧?
如果主角出身皇子皇孙,李亨的例子在那里摆着,注定了憋屈要死,那大概不是网文读者能看得下去的。
以上这些的前提,是书的历史逻辑经得起读者推敲。
那些主角怎么作死都不会死的书,不在讨论范围。
就好比有人说我是量子身体,在水里淹不死,那么讨论他能憋气憋多久,就没什么意义了,一样的道理。
所以我是怎么做的呢?
你们应该也看到了,这就是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没有路,我尝试着走一条新路子出来。
最近的一波小高潮,其实也是算是某种“历史推演”,因为这件事发生的大环境,跟历史上的不一样了。
都说历史文,其实是最高层次的同人文,这里就很考验作者的历史功底。
但凡得意忘形的,能力欠佳的,拎不清自己几斤几两的,就难免会写出狗屎来。
我是一步步走过来的,对此深有体会。
因为这个历史逻辑推演这个东西不好驾驭,它需要很强的前后文逻辑联系。换言之,相当于是要在行文中说服读者,让读者感觉“哦,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啊”。
读者能在生活中找到剧情的映射,反过来强化了文章的逻辑联系。
剧情是“假的”,但看起来,就好像走进了一条历史岔路一样,显得很真实。
这是看不见的写作功底。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