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写作的时候,就是假定都不知道三国。
所以把前因后果掰开了揉碎了。
他要求故事要简单,一点门槛不要有。
作为历史大片,赤壁本身就够厚重,重点是后期特效做好。
沈三通对历史的理解,是动态的。
不是一步一个台阶的线性发展,不是升级打游戏,也不是史记。
史记是简化了的,而且历史记录者,是文官。
记录历史的史官家族,也是士族的一份子,带有偏向性。
会掩盖一些士人的丑态,和世家的嘴脸。
他的理解,曹操诛灭袁绍,北方统一,曹操势力从线性发展到了指数增长的时候。
就是量变引发了质变,大势已成。
这时候各个势力,一定各有心思。
拿下荆州不是问题,荆州门阀世家不是npc,不是游戏角色。
要是刘表不偏宠刘琮,而是立长子刘琦,有着大义名分,荆州世家还能安稳一些。
但眼看着刘表要死,蔡夫人和妻族合作,开始隔绝内外。
明显是要立名不正言不顺的刘琮,没有大义名望,根本无法抵挡曹操。
这种局面之下,要是说荆州世家毫无反应,不仅不是现实,也是对家族的不负责。
大部分门阀世家一定早早和曹操联系。
所以荆州对于曹操阵营来说唾手可得,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如何进行大统一,甚至是统一后的治理。
后世之人看赤壁之战,会觉得赤壁之战就是全部。
但放在当世来说,对于曹操来说,赤壁之战十拿九稳,北方已经定了,南方弹指可取。
多个机位拍摄,这段剧情采用长镜头。
非常大胆的一镜到底。
双方讨论完之后,产生了两个观点。
这个时候需要谋主曹操来决定,如何统一。
坐在上位的曹操,满目霸气和威严。
此时的他,不只是丞相,实际上已经是半个皇帝,半个天子。
曹操一字一句道:“攘外必先安内。”
战略因正确而成功,飞升在即,撕日历
曹操对于谋士团队给出的,两种不同统一方案的回答是:攘外必先安内。
春秋时期,就有类似说法,只是反过来。
面对外部戎狄侵扰,内部王室衰微、诸侯相争。
春秋五霸之第一霸齐桓公就提出口号“尊王攘夷”——先“安内”以“尊王”,“尊王”而后才能“攘外”。
然后,“攘外安内”具体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太阳病上》出现。
描述的是甘草的疗效,有安内攘外的功能。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