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磊很委屈。
华谊都上市了,财富自由了,还要受气!
“电影行业太依赖人,风险也大,我们要尽快调整业务,互联网方向、房地产方向,比电影好做很多,要在未来几年逐步转向。”
王中军心里也难受,下定了决心转变。
他本来就擅长做人的工作,互联网有很多关系,房地产也有,都比电影强。
光线传媒也在行动。
和华谊不同,华谊主业是电影,然后是影院投资以及艺人经纪,再往后数才是电视剧等等。
而光线传媒主业是电视栏目,广告,光线影业是后来发展的。
03年加盟光线传媒任职艺术总监的张昭,在06年创立了光线影业并任总裁。
也是他一手打造了光线的发行团队,做出了独特的矩阵模式吗,也就是在每个城市都有发行人员驻地。
光线对于电影的投资很小心,大部分都是以发行形式投资的,或者加磅投资。
王长田曾阐述过光线矩阵发行模式:“以往通过电影公司发行,别管多大的电影公司,发行公司都只有十来个人,他们跟院线打交道。你根本不知道影院怎么排片,什么时候播?十几年来一直是这样的。”
“我们就在全国70个票房最高的城市,每一个城市都安排发行人,每个影院都有。这个系统建立以后,他们发现我们这个系统可以提升30的票房,但是仍然没有这么做,说我们劳民伤财,没有什么意义,多宣传就完了。”
“他们不明白我们在当地干什么,我们可以和当地媒体合作。别人去一个城市都人生地不熟的,我们的人都驻在那里。这个营销的系统,别人真的没办法相比。”
在电影上映后,依赖各个城市当地发行人协调当地影院和媒体的资源,相比于传统模式,矩阵模式效率颇高。
哪怕是烂片,也能有一定票房收益。
光线利用这种模式拉来了很多影片发行权,也搞出了一些保底票房。
后世发展出了包黄金场刷票房。
此刻,三通娱乐和好莱坞发生摩擦,王长田是“胸中块垒酒难浇”。
如今的影视公司,三通娱乐是老大毋庸置疑,华谊凭借过往优势牢牢把持老二。
博纳凭借着和三通娱乐的关系,发展的也很好,连后发的小马电影制作能力也比光线要强。
第二做不了,第三第四似乎也做不了了,掉到老五去了。
王长田觉得不行啊!
从2006年开始涉足电影,一路平稳,却没有一部被人所称道的佳作。
光线最弱的就是这一点,拿不出一个代表作来。
因公司估值分歧,王长田的融资计划泡汤了不止一次。
他总是觉得自己卖低了,和华谊不同,他把娱乐当做生意,把光线当做自己的孩子。
随着三通娱乐和华谊的双双上市,如今是资本追着影视公司跑,看谁都是独角兽,何况像光线这样的老牌企业,让光线获得了很好的融资条件,不缺钱了。
但好莱坞磨刀霍霍,老王也想从大热的电影里分一杯羹,至少招股书上要把影业算上去,这样才不算辜负一帮员工跟自己干了那么多年。
内心深处,他不认为自己比大小王差多少,未来光线的市值绝对会超过华谊。
王长田盯着办公室里长长的黑板许久,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剧名、片名、人名。
有100多个名字,大多是港台导演的名字。
“必须做出改变了。”
王长田下了决心。
再不变好莱坞一刀砍下来,恐怕以后只能干发行,核心的电影制作无法涉足。
华谊盯住大片大导大明星那套是没有前途的,寄托于港台也没有前途!
三通娱乐是沈三通一手缔造的,本身就是超级大导演,没法复制。
不过三通娱乐有很多可以学习的点,《生日快乐》《疯狂》系列、《囧途》《失恋33天》这些成本低的小制作,值得模仿学习。
光线要追求新类型的开发,下赌注于中小制作,敢用新演员,敢用新导演,要有意识地偏向内地的新导演。
观众和电影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内地新导演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培养新导演是光线目前迫切需要去做的一件事情。
刻不容缓!
导演缺口很大,内地老导演基本都不行,很难支撑华语电影工业发展的未来,只有挖掘新导演。
光线之前也在变,但太慢了。
等不了!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