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商量对策。
好消息:帝国的谋划基本成功了。
坏消息:没完全成功,出来了个沈三通。
史密斯专员专门为沈三通建立了一个档案柜。
帝国总部也有专门的小组,专题组织人研究沈三通。
中国电影的制作体系,八十年代之前有一套体系,八十年代还留下一些,等到九十年代基本没了。
九十年代从头再来,94年市场改革,02年实行院线制,同年才拍出第一部自产的商业大片《英雄》。
当时影视制作,全依托几个大导,工作室模式。
需要就召集一些领域的人,拍完就散了,谈不上什么体系与工业。
在这个过程中帝国发挥了一定作用,很注重培养亲近的一些人,不管是国内华裔,还是中国内部的人。
那个时候,对中国电影不太限制,尽力发行。
这几乎是好莱坞巨头的共识,商业早有一套成熟操作。
利用市场优势养大猎物,然后在对方有了依赖性的时候进行收割。
06年之前,中国电影纯粹就是张艺谋几个电影人的个人show,这些人如果发挥失常,那就是灾难。
时机成熟,05年,帝国就对猎物收网,也没做太多,只是切断了帝国势力范围的市场。
06年这些大导演集体失常,中国电影行业完全变成了帝国嘴里的蛋糕。
然而也是在05、06年,中国新一代市场导演出现。
沈三通率先喊出了“新一代”。
那个时候,无论是史密斯专员,还是帝国方面,都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最多说一句,中国职能部门的策略出了成果,利用时间缓冲有点效果。
但最多是崭露头角,摸索制作和叙事依然需要时间。
只要中国电影市场放开,弹指可灭。
而且叙事方面帝国优势极大,只要舆论施压,给这种新导演压力,打击他们商业化信心,让他们产生在艺术上证明自己的念头,问题不大。
未曾想沈三通不讲道理。
根本不在乎艺术电影叙事,头铁的不行。
不过不用慌,只是小小的意外。
沈三通培养新导演,那就想办法拉过来,至少从沈三通手下弄走。
事实证明,沈三通只有一个。
宁浩很正常,脱离了沈三通之后,在这套叙事之下,很快钻了进去,弄了《无人区》,直到现在都没走出来。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