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新政策一颁布就不行了。
除了太子没有变化外,其他皇子必须有功劳才能得到爵位,如果终身毫无功劳,那就只能终身顶着皇子的名头。
没有任何实际的爵位。
顶多每年多给点银子。
皇子都如此了,就更别说那些个亲王们了,只有世子,也就是被选为继承人的那个,可以通过考爵来继承爵位。
剩下的都没有爵位,除非立功。
再也不存在,以后王爷们的长子为郡王,其余次子和庶子为国公的情况。
当然了,他们获得爵位的功劳,肯定是要比普通百姓,以及普通文武大臣们低许多的。毕竟普通大臣,就算是灭国也很难得封异姓王,总不能要求每一个皇子都灭一个国,才能得封亲王吧。
那哪是想限制亲王啥的。
根本就是不想封亲王。
这一政策刚颁布的时候,反对的人当然很多,比如那些个等着继承爵位的世子们,又比如皇子以及皇子的母妃。
但不反对,或者支持的人更多。
文官团体是绝对支持的,毕竟他们基本没有爵位,最多就是死后能得个
追封啥的,而且还没办法留给儿子继承。
他们早就看不惯那些个。
躺在祖宗功劳簿吃老本的勋贵了。
毕竟他们这些个文官,即便做到了一二品大员,也不可能将官位传给自己的儿孙,儿孙们还是得参加考试。能力要是凑合,他们说不定能帮帮忙,可如果太差了的话,他们想帮都没办法帮。
凭什么勋贵们哪怕再垃圾。
也能有个祖传的爵位。
就得考试,都得尝尝考试的苦。
其次那些本身能力不错,只是因为不是嫡长子的勋贵嫡次子,或者庶子们也挺愿意支持,因为他们很清楚,他们的父亲不可能让爵位空悬,或者一下子降好几个档次,给现在的世子去继承。
那么这么一来,他们必然会改变想法,将爵位给能通过考试的子嗣继承。
如此他们不就有希望了吗?
而剩下那些与爵位无关的,自然多是根本无所谓。所以总结讲,支持新政的人远超过反对的。故而爵位改革是十分顺利的通过,那些反对的,则因为人数实在太少,根本就翻不起什么浪花。
有了这么一个良好开端,雍和帝很快便陆陆续续的又进行了一些变法,同时还趁机办了两个大案,既扫除了一部分老旧顽固的势力,顺利将自己的人手安插进朝廷核心,还收获了大量金银。
大大充盈国库,积攒底蕴。
如此又过了三年时间,雍和帝这才总算有充足的底气,正式宣布要求丈量全国土地,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
一时间,满朝几乎都是反对声。
这个提祖制,那个说苛政。
雍和帝却根本不管,而是当即便果断要求立刻执行,同时还当庭颁布了一系列手段。让正在候官,且没候到官的那些举人进士充当临时丈量官,前往全国各地丈量土地,同时派一组太监以及一组士兵辅助,保护的同时顺带监督。
地方官如若阻止,当场拿下。
由丈量官临时顶替,继续丈量。
丈量结束后按土地收税,土地有人认领并且有地契的话,那么就让认领的人交税,没有人认领直接划定为无主土地,收归国库,租赁给无地百姓耕种。
此外,雍和帝还给这次派遣出去的核心人物,每人发放了一块五色玉牌。
是丁水制造出来的。
既可以直接跟雍和帝通讯,还可以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最重要的是通过一定的祭天典礼,可以沟通到丁水,帮忙祈雨,阻止洪灾,又或者预测天灾。
总之相当于给他们每人开了个挂。
以确保新政能够稳定推进。
之后的事情吧,可以说一点都不出乎丁水以及雍和帝两人的预料,困难重重。从朝堂到地方,几乎到处都是反对的声音,抗旨不遵,刻意拖延的更是数不胜数,半路劫杀丈量官的也有很多。
对此,雍和帝是真的没办法。
只能大开杀戒,杀的人头滚滚。
这才让部分区域政策得以推进。
再然后就是很多地方有人造反,同时边关也开始不稳,说异族蠢蠢欲动。
但那些人不知道,去年丁水就顺利蜕变成了真的人道神器,并且借着重新制作全国官印,构建了全国范围内的人道网络,基本可以做到监控全国官吏。
他们的一举一动,所有谋划。
根本脱离不了丁水的掌控。
收到各地动乱奏折的雍和帝,当天晚上便跟丁水开始彻夜长谈,重要的是询问丁水,如今全国各地的真实情况。
“整体还是趋于稳定的。
各地动乱有将近一半是地方官员虚构出来的,剩下一半当中的大部分,是地方士绅与地方官员勾结,或者是动用了他们的黑手套,还有少部
情欲小说